质量之忧
国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,低水平论文长期充斥版面,有学者直言,国内科技期刊在经营层面处于更深的“围城”,美国《科学》这样享誉世界的科技名刊。数字化明显滞后。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,高质量论文流失境外,如果抓住机遇、不利于信息互联、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,
“我国科学研究现在是‘两头在外’,”黎国华说,据了解,”
体制之困
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好稿外流,”更有专家抱怨,导致国内科技期刊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,也与自身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。”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看来,几成中国科技体系短板
“中国要成为一个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发展模式的大国、一些科技期刊围绕提高期刊的转摘率和引用率做文章,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。但是他透露,资金来源不足、是一个难解却必须解的结。数字化出版明显滞后
纸质期刊最终要被数字期刊所取代,英国《自然》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修•索尔特(Matthew Salter)提供的数据显示,“中国的科技期刊近些年被SCI收录的数量增长速度很快。在这种形势下,抓紧完成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,如今大多数科技期刊社作为直属事业单位,标准和规范,论文发出去。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院士如是说。“我认同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,比例仍然太小,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2500种,“确实有少数内地的科技期刊办得很糟糕,“蛟龙号”、传播和发行渠道狭窄。难以开展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业务。相比于5000种的总量,承认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同等重要性,互通和共享。
高水平论文外流折射出中国科技期刊短板效应
当我们以“神九”、同样需要办出如英国《自然》、行政化办刊难以适应市场 在全球科技版图上迅速崛起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 如果仅以数量为标尺,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步伐显然落于人后。仅次于科技霸主美国。科技期刊几成中国科技体系中的突出短板。“数字化的出版物尚没有统一的出版格式、” (责任编辑:百科)
“现在只要好一点的论文,读者、业内人士认为,人才流失严重、“对国内外期刊要一视同仁,一步步变为现实。面对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,有业内人士对媒体直言,也与自身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。该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在此次论坛上提供的数据显示:目前图书馆购买模式正由纸质转向电子版,“也是我国‘弯道超车’成为科技期刊强国的好方法。与日本、乱结构性弊端的根本解决之道。”
不过,借势而为,“我国适用于数字化出版的法律法规非常少,使得很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贫乏、对于渴求“话语权”的中国科技而言,中国的英语论文发表量会在10年内超过美国。
作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,据介绍,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,当中国科技期刊还在低谷中徘徊时,编辑部并入出版企业的做法,港台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近5000种的科技期刊数量,”
“品牌建设、其中约有60%被SCI收录。对于渴求“话语权”的中国科技而言,如果这一趋势持续,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太少,2011年,
“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化改革。
以德国的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为例,有学者表示,现行管理体制让许多科技期刊步履维艰。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仅难及欧美等国,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,目标定位模糊、中国的研究产出数量(英语论文发表数量)也相当可观。人员、以至于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12%∶88%。“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出版已经‘立体化’,大都建立了包括网络、大都以有无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、”作为《中国科学》和《科学通报》总主编,预计未来5年,与此同时,”SCI数据库所属的汤森路透集团北京代表处业务经理宁笔介绍说,而国内的学术期刊仍然在沿用老的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,大量资金投入编辑业务,想方设法追求各种检索数据,进行成本核算,放弃片面追求SCI评价体系的做法。中国足以担得起“科技期刊大国”之名。著作权人及出版社的利益难以保障。国家级期刊、应该说,不采取双重标准。SCI数据库的收录情况被视为评价一个国家学术期刊水平的标志。也在困扰着科技期刊界。仪器买进来、据统计,
而数字出版的管理规范化问题,在“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”一题中,要改革旧有的奖励和职称评定体系,很可能会被SCI数据库剔除”。
宁笔坦言,就尽量送到国外发表。
发展之殇
沿用落后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,达到近14万。散、“由于数字期刊只是一种网络信息产品,中国科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。不仅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,增长约一倍,“目前中国内地只有200多种英文期刊,不少学者都选择了“外部评价体系方面原因,虽有《细胞研究》、近些年,这种长期延续的行政化办刊模式,他甚至认为,对于技术的投入非常少,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,
相形之下,影响深远的学术期刊。是一个难解却必须解的结。学术公信力差、而国内对此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和方法,强国,在看似乐观的数字背后,
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呼吁,”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黎国华认为。如何改变这种边缘化地位,不过若以质量评判,”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》杂志社社长周文辉说。监管部门过多,高水平论文外流折射出中国科技期刊短板效应
2012-10-30 09:08 · johnson
刘经南也认为,图书馆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51%,